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社會學丁
INTRODUCTORY SOCIOLOGY (D) 
開課學期
99-1 
授課對象
公共衛生學系  
授課教師
何明修 
課號
Soc1010 
課程識別碼
305 101D0 
班次
02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6,7,8(13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北館視聽 
備註
與普心丙、經濟學甲三科擇一必修;同時為衛政醫管群必修。
總人數上限:12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991sociology_d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美國社會學家C. Wright Mills指出,社會學不應該視為某種專門的學科知識,被某些經過特別訓練的少數人士所壟斷。相反地,社會學的知識應該是一種「普遍的心智能力」,能夠洞察個人生命情境與社會集體結構之間的密切關係。因此,具有這種能力的媒體記者、作家、文化評論者能夠從個別人物的故事遭遇中,看到歷史變遷所留下的軌跡。同樣地,能夠採取社會學思考方式的醫師、教師、社工人員、心理諮商人員等助人產業從業人員,也應可以清楚指認出,他們服務對象的苦難是如何與特定的社會環境是緊密結合在一起。
社會學家不宣稱自己能夠「發明」什麼以往所不知道現象,社會學所帶來的許諾在於某一種的新觀點,重新詮釋某些我們自認為已經十分熟悉的現象。因此,不可避免地,社會學是即是「批判的」,它往往是具有揭露的作用(debunking) ,指認出被合理化的壓迫。社會學的研究指出,我們的日常生活是由一系列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所維繫,一旦我們可以點出這個被忽略的面向,新的秩序就有可能被建立。就這一點而言,稱職的社會學家並不是社會先知,他們不預言未來美好的社會圖像,相對地,社會學家通常像是蘇格拉底所自比為牛蠅(gadfly),時常提醒眾人若干不愉快的事實,以及不情願面向的真相。
 

課程目標
這一門課程期待能夠從各種日常生活可見的現象中,來介紹各種社會學的基本概念與理論。課程的首要目標是放在啟發對於社會學的知識興趣,引導同學理解社會制度與個人生活的密切相關。其次,這門課也希望能夠培養出社會議題的分析敏感度,能夠清楚地看見各種性別、階級、族群之間的壓迫與歧視,並且瞭解這些種種的社會不平等是如何被延續下去。 
課程要求
這一門大學部的課程預期將會超過一百位的同學,儘管這是大班授課,我期待學生自發性地提出問題,無論是針對講員的授課內容疑義,或是個人心得分享。主動提問與發表看法,不僅是學生的受教權益,也會影響課堂表現的分數。
在每週的前兩節課中,將以講員授課的方式來進行,我會負責說明每次閱讀進度的教材內容。在最後一節,我會安排一些討論題目與議題,在博士班助教授的協助下,讓同學進行分組討論。每次的分組討論結果,需要整成為一頁的書面報告,在隔週的星期一中午之前用電子郵件寄給所負責的博士生助教。
此外,在學期末,我們也有安排一次「我的社會學滋味」,請各組來報告這一學期以來討論的心得與收獲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三 10:00~12:00 備註: 請事先約定 
指定閱讀
在閱讀教材方面,我們將採用兩本入門的書籍,分別是(1)《見樹又見林: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、實踐與允諾》(Forest and the Trees: Sociology as Life, Practice and Practice,Allan Johnson著,成令方、林鶴玲、吳嘉苓譯,群學出版社)。(2)《跨戒: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》(王宏仁、李廣均、龔宜君編,群學出版社)。原則上,我會希望同學去購買這兩本書,但是不強制。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堂表現 
20% 
 
2. 
期末考 
25% 
 
3. 
期中考 
25% 
 
4. 
分組討論 
3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7  課程簡介:什麼是社會學的觀點
《見樹又見林》,第一章。
 
第2週
9/24  歡迎光臨社會學
片桐新自 (2008)「歡迎光臨社會學」。收錄於片桐新自、永井良和、山本雄二等《基礎社會學》,蘇碩斌、鄭陸霖譯,台北:群學出版社,頁15-32。
王振寰 (2009) 「社會學是什麼?」。收錄於王振寰、瞿海源編,《社會學與台灣社會》。台北:巨流出版社,頁3-25。
 
第3週
10/01  社會與文化
《見樹又見林》,第二章。
[問題與討論I] 虛擬世界中的社會規範
 
第4週
10/08  社會結構
《見樹又見林》,第三章。
[問題與討論II] 社會生活中的角色衝突
 
第5週
10/15  人口與生態
《見樹又見林》,第四章。
[問題與討論III] 少子化與高齡化的社會衝擊
 
第6週
10/22  日常生活中的社會學
[專題演講] 「台灣的環境思潮與實踐」(潘翰聲,台灣綠黨召集人)
 
第7週
10/29  社會互動
《見樹又見林》,第五章。
[問題與討論IV] 「面子」的社會學分析
 
第8週
11/05  11/5社會學的實踐
《見樹又見林》,第六章。
[問題與討論V] 不確定的親密關係之後果
 
第9週
11/12  台灣的公民社會與國族問題
《跨戒》第一、三章。
[問題與討論VI] 網路鄉民能夠組織公民社會嗎?
 
第10週
11/19  期中考 
第11週
11/26  台灣的族群與移民
《跨戒》第四、五章。
[問題與討論VII] 如何正面對待台灣的新移民與新住民? 
第12週
12/03  台灣的台商與「經濟奇蹟」
《跨戒》第六、七章。
[問題與討論VIII] 台灣之外的台灣人會帶什麼影響? 
第13週
12/10  台灣的「經濟奇蹟」與階級流動
《跨戒》第八、九章。
[問題與討論IX] 台灣的階級不平等的日常生活呈現 
第14週
12/17  台灣的政商關係與環境治理
《跨戒》第十、十一章。
[問題與討論X] 日常生活中的環境惡化經驗? 
第15週
12/24  台灣的婦女運動與勞工運動
《跨戒》第十二、十三章。
[問題與討論XI] 你贊成設立「特種行業或色情專業區」嗎? 
第16週
12/31  台灣的宗教團體與社會保險
《跨戒》第十四、十五章。
[問題與討論XII] 年輕世代為何不擔心政府財政惡化?
 
第17週
1/07  「我的社會學滋味」:期末小組心得發表
 
第18週
1/14  期末考